当前位置:首页 - Janet创伤正式课文字稿
Janet创伤课程01文字稿
发布时间:2016-12-12 11:34:35  阅览数:1701

本文稿版权归Janet Bachant所有。仅限付费学员内部交流。严禁外传,违者将被请出学习群且不退任何费用

本文由姚诗蕊 / Luna和罗平莉翻译与整理。

J=Janet  W=主持人吴知力

2016年10月13日  19:30-21:30

J:首先欢迎大家,这是整个课程的第一讲,欢迎所有的同道,也欢迎所有对此感兴趣的同学们。

开始之前有两点我想先说明。首先,在整个授课过程中,我将不时停下、问大家一些相关问题。同时听课过程中,若大家要有任何问题或感到困惑的地方,欢迎随时提问!

本次课程主题是关于创伤与发展的,为更好的从发展角度理解创伤,我们就需要理解发展中的关键点,如发展的起源、构成因素,以及我们是如何在脑海中构建它们的。

现在让我们回到创伤对个人发展的影响上。为充分理解它们,我们首先要对大脑复杂的工作机制有个框架性的了解。大脑是所有人体器官中最复杂的,其包含的神经链接和神经突触数量甚至比天上的星星还多。同样,就像仅凭肉眼无法看到所有的星星,我们平常能意识觉察到的,也是微乎其微的。大脑不仅有意识功能,还在无时不刻的调控着我们的情绪和行为反应。

大脑的功能结构是由认知和情绪两部分组成的,是人类进化的产物,使我们能生活得更为高效和灵活。这就是说,我们绝大部分的脑功能是在无意识下工作的。那么如何将对脑功能和心理发展历程的研究进行消化梳理,以便可将其更好用于理解他人呢?

本次课,我们将用以下三种方法去回答这个问题:

首先,我们将从三方面探讨影响发展和心理功能的本质要素,分别为生理、心理、社会性的决定因素。

第二点,我们将讨论多功能的原理;

第三点,我们会着重强调每个人的心理构建机制都是独一无二的。

那就让我们从对影响心理功能的生理、心理和社会决定性影响因素开始讲起吧!

每当我们问自己“究竟为什么Ta要这么做呢?”,其实都是在问究竟是什么在影响着一个人做出决定。我们的大脑是如此的复杂,在每种体验、每次思考方式和行为方式的背后,都是无意识进行了多种复杂加工后的结果。

在我们最初的公开课上,我谈到了一个案例:一个名为“芭芭拉”的女来访者,她对于自己丈夫人选的最终决定,与她还是婴儿时,备受病魔折磨,获得母亲的全心照看的经历密不可分。一方面母亲挽救了她的身体和精神,另一方面却也使得她被自己的亲姐姐嫉妒仇视。这两个影响因素虽然很关键,但却不是决定性的。这两个因素在芭芭拉的心理上有非常大影响力的,但也不能就说是决定了她的行为。行为背后总是会太多的动机和影响因素。

在心理治疗中,治疗师的工作就是协助来访者更好的了解自己。但究竟如何理清来访者所有言行背后的规律与寓意呢?

这个策略,也是被很多治疗师所采用的,就是将行为的关键性影响因素归为三大类:生理因素、心理因素和社会因素,即“生理-心理-社会”模型。

这个模型认为人们行为和经验构成的影响因素是一个多层次的,从某个微小分子到社会大背景。请时刻谨记,任何一个影响因素都对来访者最终的言行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切勿陷入某个因素,而忽略了全局。

好,那我们现在就从生物因素来讨论一下:大家觉得影响人们心理体验的生物因素都有哪些呢?我想听听大家的看法~

W:有学员说到,基因因素、遗传因素、疾病因素、还有一些神经结构的神经递质,还有药物的影响。

J:是的,确实有很多生物方面的因素在影响着人们的心理。这些生物性的影响是一个连续谱,从能被感知到的,到完全隐匿于他人的。人们眼睛的颜色、肤色、身高,是否自出生就伴有某些缺陷,如畸形足、凹胸或六指等是相对可见的。

但还有些生物因素往往是被遮掩住的,不易察觉。比如与生俱来的焦虑阈值。研究表明,人们焦虑的易感性是与其自身基因密切相关的。如遗传了较多的焦虑因子,就会导致焦虑阈值偏低,即孩子很容易感到焦虑。相反,遗传了较少的焦虑因子,孩子就不那么容易感到焦虑,我们可以称之为焦虑耐受度很高,或焦虑阈值很高。一个人的挫折耐受力、性格内外向、情绪状态、易感性和适应性,都是其天生气质的组成部分,是人发展的生物基底。

另一种最不易被觉察到的生物影响因素是精神疾病的遗传性。精神分裂症、双向情感障碍都具备遗传性,且非常难以诊断。通常都是在表现出明显症状时才会被确诊,发病高峰期往往集中在青春期或成年早期。

这类生物性的影响因素可能会被隐藏很多年。但生物因素,如会导致抑郁易感的基因,可直接影响一个人如何去思考、感觉、和与他人联接的方式。与此同时,它们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也是始终存在的。环境可以强化或缓和某些生物因素的影响。故我们可说,生物因素可直接或间接对我们的心理造成影响。

我还是想在这里稍微停一下,听听大家关于这个生物因素有没有一些问题?

W:有个同道问了这样一个问题,是什么因素影响出生时的焦虑阈值、焦虑阈限?

J:如一个孩子因继承了父母某些特定的基因,焦虑阈值比较低,常常焦躁不安。那这就会直接影响他怎么去和这个世界互动。他遇事会更容易感到恐惧,而不是产生兴趣。

还有一些生物因素是间接产生影响的,当然这其中也会和其它类别的影响因素发生交互作用。

分享一个我自身的例子,我个子不是很高,我的女儿甚至比我还矮。而她是一个万事都要尽在掌握的人。有次我问她:“你怎么会有这么强烈的掌控欲啊?”她答:“这真是考倒我了,我只能用自己个子矮来解释了!在我成长过程中,其他人都够得到的,我够不到。所以长大后我就要让所有事情都在我伸手就能够得到的地方。”当然这仅仅只是她掌控性强的特质形成的影响因素之一,其它还有很多。就我女儿将自身的强势归因为自己个子矮这点,倒是有些像拿破仑。但无论如何,她的身高的确是形成她目前这种性格的影响因素之一。

然而我在此想再次重申,没有任何一个影响因素是独立存在的。生物因素的确对我女儿的性格造成了影响,如果她个子很高或很丰满的话,她的成长经历或许会完全不同。但与此同时,她的心理因素和社会环境因素也在时刻影响着她。

W:刚才有个同道追问了一个问题,怎么区分天生遗传性的焦虑情绪和后天习得性的焦虑情绪呢?

J:这是一个很难回答的问题,因为我们本身就无法对这二者做非常清晰界定划分。人们只是好像能感觉到自己或他人天生就有比较容易焦虑的倾向,只是隐约能感觉得出来而已。但这并不代表他们身处的环境中就没有其它因素可以很轻易的就触发焦虑感。若是一个安全型依恋的母亲,可以给予一个天生焦虑阈值较低的孩子足够好的照料,那么的确会使这个孩子的焦虑感降低,学会更好的与世界互动。相反,若是赶上了一个自身焦虑阈值就很低的母亲,在一个十分混乱、多变的养育环境中长大,那么孩子就会感到加倍的焦虑。

作为治疗师,我们并不需要去特别关注、搞清楚究竟生物、心理的影响因素各自占多少比重。真正能帮到来访者的,是协助他去理解造成自己焦虑的各种各样的影响因素,理解得越多越好。它们有些可能是生物方面的,有些是心理的,有些则是社会环境所造成的。来访者的大脑会自行去加工整合这些信息的。

J:那我们接着讲讲社会方面的因素。请问大家,现在你能想到的社会因素有哪些?

W:社会文化、社会整体价值观、政治事件、家庭暴力、经济困难、同辈压力、战争、家人的关系等等……

J:大家列举的这个清单非常好!这些的确都属于社会性的影响因素。这些因素不仅蕴含了许许多多社会大背景下的伦理纲常,也包含着更为个性化、亲密度更高的,一个人在其家庭或家族中的互动模式。就如大家刚刚列举出的,影响一个孩子心理发展的社会性因素是数不胜数的。父母能否与孩子建立情感上的联接,将对孩子情感与社会功能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一个慈爱的奶奶在一个情感疏离的家庭中,通常会是孩子最后的救命稻草。

其它影响孩子心理发展的社会因素分别是:

父母与子女的依恋关系

兄弟姐妹和其他家庭成员的一举一动

父母可否将孩子的情绪感受准确言语化

忽视与虐待

还有跟孩子讨论所在生长环境中社会文化价值观,类似如何看待个人成就或家庭关系。

人类在进化发展史上始终是社会性的动物,与其他人或生物产生联接,是我们生存所必须的。社会因素通常是思考人们行为动机时的首要归因,像是一个小时候就没有体验过被爱的人,很可能会忽视自己孩子的需求;或一个生长在不重视教育的家庭中的人,可能就不会想要去读大学。如此归因的确部分属实,但其实际的影响因素要远比这个复杂得多。

就“芭芭拉”案例来看,她母亲对她早年的倾心呵护、她姐姐因此而对她产生的嫉恨,这二者都是社会因素,都对芭芭拉心理世界的构成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如果她是第一个出生的孩子,或者如果她姐姐可以包容母亲的暂时缺席,芭芭拉将会有截然不同的境遇和人生。当下的社会生活和过往经历无时不刻的影响着我们的思维方式和情绪感受。

我也想看看大家有没有更多的例子去说明社会因素对我们的影响?

W:学校的暴力事件,校园暴力

J:是的,不仅校园暴力,还有家庭暴力,其实只要是暴力,都会对我们产生极为深刻的影响。

W:有同道提到了宗教信仰、性别,对不同性别的要求。

J:关于性别,我们通常是将其归为生物因素。但不可不提的是,它同时具有社会因素这一面,像是人们会因其性别不同,而采取不同的方式与之互动。所以,“性别”是兼具生物和社会因素的。

宗教信仰也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一个生长在有宗教信仰的家庭或社会文化中的人,他整个人的行为举止、思考与情感模式都将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W:还有个同道提到,家庭经济基础、父母受教育程度和所处的社会阶层。

J:是的,这些都是很重要且相当复杂的影响因素。关于经济基础,假如一个孩子生在十分贫困的家庭中,那这会给他带来方方面面的影响。他可能会立志长大后一定要赚大钱,也可能会经常觉得没有安全感。但无论如何,家庭经济基础,作为社会影响因素之一,都在这孩子的心理发展过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让我们来继续讲解最后一部分——心理影响因素。我之所以将其留到最后讲,是因为它是连接生物性和社会性影响因素关键截点,决定着一个人会如何感知、解读生物和社会这两个影响因素。它能够有效的帮我们找出并理解一个人的心理动机。

心理因素的重要性体现在使得人们对创伤性事件有一个完全不同的认知加工模式。比如有些人遇到不顺就会认定自己一辈子都是倒霉的、注定摆脱不了充满厄运的命数。但有些人就会挫折当成自我提升的挑战,或帮助他人的机遇。所以说,同样的事,不同人会有不同的解读。甚至是生长在同一屋檐下的同卵双胞胎,也会对他们各自经历有不同的理解和阐述。

我想表达的是:切不可仅仅通过一个人过往的经历,就妄下论断。我们不能说一件事对自己曾产生过某种影响,就会一定会在自己的孩子身上产生同样的影响。

作为心理治疗师,我们的使命不是去验证假设,而是永远心怀好奇、不断探索。

举个例子,我们之前谈到芭芭拉的个案中涉及到的一些社会性因素——她母亲对年幼重病的她全身心的呵护,以及因此招致她姐姐强烈的嫉恨。但我们并未提及芭芭拉自己在内心中是如何理解、体验、建构这些影响因素的。

对她而言,其中一个主要心理的影响因素是她将惩罚带入了她与他人的关系模式中。惩罚,是芭芭拉心理世界中重要的一部分。芭芭拉是我所工作过的最具受虐倾向的来访者。惩罚和受虐倾向在她的性生活、人际互动模式、移情关系以及她是如何对待自己的,都表现得淋漓尽致。

芭芭拉在无意识化的不断惩罚自己,为她作为一个俄底浦斯时期的胜利者,从她姐姐和她父亲那儿夺走了母亲,也为她原本就早该死去却还活到现在的现实。同时也是向姐姐对自身攻击性的一种认同。

芭芭拉用不停的自我惩罚,一方面满足了姐姐对她的攻击欲,但另一方面,也成功的把自己再次放到了弱小、需要母亲保护的受害者的位置上,可以不断呼唤母亲的照顾。

自我惩罚是一种非常普遍的心理影响因素,必须以良好的治疗为目地被解释出来。它往往是处在无意识中的,所以需要通过移情将其展现出来,以观察来访者是如何跟自己与他人互动的。

自我惩罚是一种心理因素,源自来访者自身是如何对生物、社会影响因素进行感知、构建与整合的。不理解心理因素对个人发展的重要性,就很难对一个人的心理有全面深入的理解。

那接下来我给大家提供另一个关于心理因素的案例:

对于长期被不孕困扰的夫妇来说,去领养个孩子并不稀奇。然而就是这么不凑巧,这对夫妻才刚办了领养,妻子就怀孕了。在Maggie(被领养的孩子)14个月大时,她的母亲就又生下了一个女孩儿。彼时Maggie还不会说话,只能通过断断续续的啼哭来表达她内心的悲愤。虽说这对夫妻对这两个孩子都是很疼爱的,但Maggie却深深相信是因为自己不够好,所以爸妈才又“带回”了一个孩子到家里。

Maggie的妹妹生得一头卷发,整日阳光灿烂的样子,宛如一个金色的小天使;然而Maggie却是一头黑发,性子也比较阴郁,看起来和家里的其他人截然不同、格格不入。于是她将妹妹的到来在心中统统归咎于“自己的糟糕透顶、不值得被爱”,“是个危险的异类”。其实Maggie父母对她的爱是有增无减的,但由于她这样一种心理建构方式,使得她得出了一个与现实完全不同的结论。

当我们谈论心理因素时,要知道并不是只有事实才是最重要的。更为关键的, 是人们如何去解释这些事实、如何去理解所经历一切的意义。

在此我想说两句话,非常简单,但需要、更值得大家谨记在心:

婴儿时期是一个人对人生所有感知的起源。在大脑功能尚未发育完全时,我们就已开始学着去理解和应对人生中的各种问题了。事实上,大脑左半球的功能是直到婴儿3岁时才会真正开始发挥作用。你可以说在那之前的感知都是不准确的,也可以说3岁前我们是只靠着一半的脑功能在去试图理解周围的一切的。如今所有构成我们心理结构的愿望、恐惧、幻想、念头和想法等等,无不带有婴儿时期就形成的思维逻辑与认知模式的烙印。虽然早年所形成的认知和情感模式并不完善,但它们都终将被纳入一个人的心智地图。一旦人们在日后经历类似事件或情景时,就会无意识的触发这些模式。

儿童对于生活事件和情感僵局所构建出的心理诠释,总是不为人所知的,甚至连他们的父母也不一定知道。而其背后所蕴含的心理意义,儿童通常自己也无法意识到。

心理影响因素是最重要也最难被发现的,因为它们往往都是隐形的,宛如病毒一般,无形中便侵入了人体的细胞。很多时候,儿童是完全意识不到这些想法和主观加工出的幻想的,更不会将其说给谁。它们只会呈现在行为和自我的“内心会话”中。觉察并逐渐找出来访者对治疗师、自己和其他人行为所构建出的心理意义,将有助于我们理解来访者的心理动机。然而若想100%理解一个人对其经历所建构出的心理意义,几乎是不可能的,这也是为何要理解来访者的心理动机是如此的困难。

每种领域的影响因素,无论是生物、社会还是心理,都在一个人寻求矛盾到整合的心理发展之路上,带来了无数种不同的心理动力。我们的大脑无时无刻都在整合着来自外部与内部的各种信息。整合过程多数都是自动化、无意识的。这也是为何当你需要做个重要且难以决定的抉择时,最好是“Sleep On It”(字面直译:去睡一觉),而不是拿张纸逐条列出利弊。

我还准备了一个例子,若到最后还有时间,我们再讲。这里我只是想说:人类大脑和人们的生命是如此复杂多样,没办法简单概括为一一对应的因果关系。我们不能说因为父母重视培养孩子的勤奋或看重学业成绩,这个孩子就一定会学有所成;同理,我们也无法断定在父母都不关注学习的家庭中,就不会出个喜爱学习的学霸。影响大脑整合功能的因素浩如烟海,简单粗暴的解释是根本行不通的。

还有一点大家需要注意的是,这三大影响因素——生理、心理和社会,是相互交织、同时在起作用的。我们断不能将其割裂开来看待。但从临床治疗角度,我们是可以从这三类影响因素分别切入分析的。这样就可以避免我们忽略某部分的影响因素,或漏掉某个重要的点。

我想先暂停到这里,因为心理因素是三个因素中的最后一个。同学们对目前讲的内容,有没有什么疑问?

W:刚才老师说到“sleep on it”,有同学提出希望老师进一步想澄清一下?

J:这是一个美式英文的俚语。老话说“睡觉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做出决定”,而事实上后来还真的有实验证实了这一点——当你列举利弊进行分析时,你主要是在运用意识层面、理性脑的进行加工思考。但当你面临重要抉择、去先睡一觉时,实际上是敞开了你自己去感知那些意识层面之外的、正影响着你做决定的其它因素。这样,你便可在更加了解它们、深入考量之后,再行决定。

W:好的,谢谢。还有个同道问——儿童时期的性虐待,后来发现很多只是幻想,这个问题上社会、心理因素是如何相互影响的?

J:最重要的是理解这其中的心理影响因素,即来访者对性虐待所构建出的心理意义,无论是现实还是幻想中的。其实我们是很难去区分性虐待是否真的发生过,有时候就是没办法分清这是事实、还是来访者的幻想。作为治疗师,搞清楚性虐是否真的发生了并不是最重要的。更关键的,是去要理解在这孩子心中是如何构建“被性虐”的心理意义的。

举例来说,回到芭芭拉的案例中,这位来访者认为自己是俄底浦斯的胜利者、占有了她的母亲。我确信她并没有跟她的母亲有任何实质性的性接触,但在她的精神层面,她就是大赢家、就是拥有了她的母亲。她一直伴随在她的母亲左右,直到母亲逝世。这样一种战胜了自己父亲和姐姐、赢得母亲,带给了芭芭拉许许多多的心理意义。她为此感到非常愧疚。

我们运用“生理-心理-社会”模型,并不是要搞清在众多影响因素中搞清哪个是最主要。而是用它来为了时刻提醒自己:即便看上去某一个因素对来访者的精神功能起到了主要影响,也不能就此忽略掉其它因素的重要性,就像是总被忽略的心理因素,即一个孩子或成年人是如何看待影响他的社会或生理因素的。

深刻理解来访者心理经验的构成是受到了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将有助于治疗师将收集到的各种各样的影响因素,更好根据这个模型进行归类汇总。

W:有位同道问,早期的思维模式会在哪些情况下容易被激活?

J:很难说,这也是为何心理治疗和心理学是如此的复杂困难。因为它们取决于很多的因素,事实上,我将会不得不再告诉大家几种影响因素,让事情变得更加复杂一些。

目前我们所知的是,婴儿的大脑和精神是从降生那刻就开始去整合建构了,甚至很可能出生前就开始了。这部分我会在下节课细细讲解。今天我只是想说,婴儿时期所形成的脑部组织模式是非常稳固的,这也是为何动力取向的心理治疗需要花那么长的时间。因为实际上是在做重塑大脑功能的工作。

那我们把其它问题先放一放,先讲完再回答问题。

我们刚刚谈到了生理、心理和社会对心理经验形成的影响因素。我们不妨再进一步探究一下,讲讲更多层面上相互交织产生作用的影响因素。

作为心理治疗师,我们需要知道,除了生理、心理和社会这三方面的影响因素之外,人们的每个行动、想法、症状、恐惧、经历都有着多种多样的心理功能。任何行为、动作、症状或恐惧都在满足着我们多样化的心理需求。

还是拿芭芭拉的例子来讲,她不断的自虐,一方面是在惩罚自己从姐姐那儿抢走了母亲,另一方面她是通过此来不断向母亲呼救。芭芭拉的大脑相当聪慧的整合了她需要惩罚自己来缓解愧疚和不停的向母亲呼救以留在其身边,这两个心理需求。而自虐,恰好同时满足了这两者。

1936年,Robert Waelder提出了“The principle of multiple function”(字面直译:多重功能原则)这一概念,即心理症状既可以缓解心理冲突,同时也是引起心理冲突的原因。任何一种心理活动都具备多重的心理功能。恐惧症、强迫症、心理防御功能,甚至是某些习惯性互动倾向,是否会被外化、采用怎样一种形式进行表达,都取决于多重的内在影响因素。

Charles Brenner 描述大脑在不断发展一种他称之为“形成妥协”的功能,即显性的心理功能是原始本能驱力或焦虑、抑郁症状,与防御功能的一种妥协。当我们进行心理治疗时,需要谨记,一个人的每个行动、想法、感觉和经历,都受到了多种心理动力的影响,同时也在满足多种内在需求。我们很容易在未加全盘思索与考量时,就妄自推论出一个符合我们主观构想的来访者的心理世界。当我们能真正理解所有这些影响因素的加工整合过程都是在无意识的状态下完成的,我们才会对一个看似简单至极的举动背后的形成过程的复杂性,叹为观止。

所以说,一方面心理经验建构之复杂,是因为它同时涉及到生理、心理和社会三大类影响因素;另一方面,我们也需知道大脑是人体最为复杂的器官,而且所有这些影响因素都在起着交互作用。

那么现在我想听听看大家对于这部分内容有没有什么问题?

W:有位同道问,如果某个症状有获益的作用的话,那么这个推动治疗的动力是什么呢?我们怎么推动治疗?

J: 这就是我们需要去发掘的点,你要知道这个病人已经在你的咨询室里面,哪怕他的症状已经能够让他获益或部分满足,那他还有什么样的冲突让他坐在这里?

治疗师的工作就是协助来访者看见、理解他内心的冲突。最后一小节讲到关于症状、行为、认知模式的“多重功能”,就是希望治疗师能不满足于仅发掘出一个简单的解释或答案,而是保持好奇心,去探究其是否还有什么其它的功能或影响因素?

也就是因为这种复杂性,所以我们必须时刻谨记,切不可将任何一个行为、症状、动机或性格简单粗暴的普遍化。人们会将生理、心理和社会因素统合发展出独树一帜的思维、情感、行为和认知模式,每种模式都将为其提供多种功能。不理解这些的人经常会问“一个特定行为意味着什么?从哪儿习得来的?”但我们不能假设一个惯于批判性决断的人,就一定有个严厉的父母。或假设一个总爱帮忙的人,就一定是个善良的人。善良也许是其性格中的一部分,但他也有可能是因为无法容忍和面对强烈的内在愤怒和自身攻击性,才会对人格外好的。所以我们必须时刻铭记在心:在没有足够充分了解一个人生理、心理、社会因素和目前的心理功能状况之前,绝对不可以片面的妄下定论。尤其是,我们特别需要去理解一个人对他所经历的一切,构建出了怎样的心理意义。

心理功能的复杂性,绝非归纳出几种变量就可以进行总结概括的。无论是对来访者、我们自己和心理治疗专业,将这种理念付诸于实际都是大有益处的——任何对于人类心理经验的理解,从某种角度上来说,都只是片面的、不完整的。由此,作为治疗师,我们需要始终保持好奇心,好奇这些经历对来访者的心理意义、好奇来访者究竟是怎么建构它们的。

我们还有几分钟时间,然后我们看看有没有其他的一些问题?

W:老师刚才讲的非常重要!还有几个问题,一个同道问,老师提到的芭芭拉的这个个案,芭芭拉通过自虐、受虐来获得,想获得母亲的帮助,这位同道很好奇,芭芭拉想获得母亲什么样的帮助呢?

J:这也是一个复杂的情况,但确定的是,芭芭拉肯定是想和她母亲保持一个联接。那我们来看一下芭芭拉的成长史,当她出生时就病了,她母亲无处不在、时刻照料呵护着她。当芭芭拉逐渐痊愈,从婴儿长成为一个蹒跚学步的孩子,开始和家中其他成员有了互动,她就得开始去面对一个完全不同以往的处境——她总是想要并去寻求让自己的需求被即时满足,就像是母亲之前总立刻满足她所有的需求。然而家中其他成员、尤其是她的姐姐,不但不会立刻满足她的需求,似乎也根本就不想去满足。

于是仍是孩子的芭芭拉就发展出了这样一种信念:退行到婴儿期,反而能得到更多的满足。而自虐恰好可以让她在心理上退行为一个婴儿,然后幻想着会有一个“妈妈”来无时无刻的照顾、满足她所有的需求。

当然还有其它因素在影响着芭芭拉的心理,但我们今晚的时间到了,感谢大家参与课程!下周见!

W:谢谢老师,谢谢张老师,大家同一时间再见!

 

收 藏】【打 印】【关 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