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心理课堂 - 转载文章
心理新概念:自我同情
发布时间:2013-10-30 17:19:42  阅览数:2312

 

心理新概念:自我同情

 

原文作者:Kristin Neff, Ph.D. 

现代人生活中最大的苦恼是:无论我们多么努力,无论我们多么成功,无论我们是多么好的家长、工作人员,或配偶,仿佛永远都不够。比较而言,你总能找到比自己有钱、比自己瘦、比自己聪明,或者比自己更有权势而使自己显得渺小的人。任何一种失败,不论大小,仿佛都是不能接受的。这种心态的结果:心理医生办公室、制药公司和书店的心理自助书籍专柜都人满为患,充斥了那些觉得自己心理有问题的人。该怎么办?

一种应对方案是所谓的“自尊"运动。多年来,不夸张地说成千上万的书籍和杂志在提倡自尊:如何获得自尊,如何提高自尊,如何保持自尊。对于高度自尊的追求几乎成了一种宗教。然而研究表明:这一运动有着严重的负面影响。我们的文化演变成如此强调竞争的地步,我们每个人都需要觉得自己是特别的和比一般人强的,才能觉得自己还过得去(被叫做“一般”是一种侮辱)。因此大部分人不得不陷入心理学家所谓“自我强化偏差”的陷阱,暨把自己吹捧上天、把他人贬低入地以获得比较出来的优越感。但是,一直觉得自己要比同伴们强的结果是孤立和疏远。并且,一旦你获得了高度的自尊,你要如何保持住它呢?自我价值感就像蹦蹦跳跳的乒乓球,和我们最新的成功或失败紧紧相连、忽上忽下。这一过程就好像我们的情绪在坐过山车一样。

过去几十年的自尊运动造成的一个恶果是:自恋主义盛行。《“我”一代》(Generation Me)一书的作者琴·特文格(Jean Twenge)在1987至2006年间检查了一万五千名美国大学生的自恋水平,自恋得分涨上天去了,超过65%的当代学生较前几代学生更自恋。绝非巧合的是,同期学生的自尊水平上升的幅度更大。我们还认为:自尊与对那些威胁到我们自我价值感的人们的攻击性、偏见、愤怒相关。比如,有些小孩通过在操场上殴打其他小孩来建立自尊。这种做法一点儿也不健康。

当然,谁也不想因为低自尊而痛苦。那么,有别的选择吗?自我同情就是另一种让我们对自己感到满意的方法。自我同情意味着当生活出现不顺的时候,或者当我们注意到自己不喜欢自身的某些地方时,善待自己;而不是对自己冷酷无情或严酷地批评自己。自我同情的看法认为:人类的处境是不完美的,因此当遭到失败或感到痛苦的时候,我们毋须感到疏远或孤立,而应该感到与他人息息相关。自我同情也意味着正念,暨承认和不带偏见的接受此时此刻出现的让人痛苦的情感。既不压抑自己的痛苦,也不把它夸张成一出个人的肥皂剧,而是清楚地审视自我和处境。

区分自我同情与自尊非常重要。自尊指的是我们积极评价自身的程度。它代表的是我们喜欢自己、重视自己的程度,往往是基于和他人比较得来的。相比之下,自我同情不是基于积极的判断或评价,而是一种与自己相处之道。人们能够自我同情是因为他们是人,不是因为他们是特别的且比一般人优秀的。自我同情强调的是人与人的相互联系而不是他们的孤立状态。这意味着,自我同情的人不必依靠比别人强的感觉来达到对自己感到满意的状态。较之自尊,自我同情也能够提供更稳定的情绪。因为不论你站在世界之巅还是摔了一个大跟斗,自我同情总是在支持你。

研究认为,自我同情和自尊能够提供一样的好处(减少抑郁,提高幸福指数,等等),同时没有自尊带来的负面效应。例如,在一项对来自各行各业的三千人进行的大型调查中,调查对象在八个月时间内被评估了十二次,结果表明:相比于自尊,自我同情带给人们更稳定的自我价值感。这一结果也许和自我同情不像自尊那样取决于外表的吸引力或成功的业绩有关。还有,自尊与自恋有密切的关联,而自我同情与自恋没有关系。

另一个研究要求参与者回忆以往让他们感到不满的一件失败、被拒或损失的事件。一组参与者被要求以增强自我同情的方式来思考这一事件。另一组参与者被要求以保护或强化自尊的方式来思考这一事件。接受自我同情指导的人们较之接受自尊指导的人们报告更少的负面情绪。并且,在该事件的责任分担上,自我同情者比自尊者担负起更多责任。这意味着:和自尊不同,自我同情不会导致责备他人以维护自尊的行为。

因此,我认为:与其无休止地追求自尊,把它看作彩虹桥尽头的那桶金,不如鼓励大家发展自我同情。那样的话,无论我们感觉超好还是特糟糕,我们都能够带着善意、与他人关联的感觉和平衡的情绪来接受自己。我们能够给自己提供情绪上的安全区,好看清自己且做出必要的改变来应对苦难。我们会学会对自己感觉良好,不是因为自己很特别、比一般人强,而是因为我们都是人,本质上都值得尊重。

收 藏】【打 印】【关 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