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心理课堂
靠优越感活着
发布时间:2013-07-05 15:16:23  阅览数:1693

文/七颗栗子

俗话说得好:祸是说出来的,病是吃出来的,烦恼是比出来的。你的幸福感不只取决于你拥有什么,还取决于你周围的人拥有什么。举个简单例子,假如你月薪5000,周围的人只有2500,你会在心理上感到舒适;假如你月薪1万,周围的人却有两万,很快你就会被焦虑笼罩——因为老觉得低人一等。

马克思说:“房子自然是有大有小的,如果附近的房子都和这间一样小的话,它便足以实现一个住所的所有社会功能。但若小房子旁建立了一座宫殿,它就一下子变成了一间破草棚。” 许多人怀念过去物质匮乏的年代,说幸福感反而更高,我相信是真的。因为我穷,你也穷,大家都差不多,还有地富反坏右垫底。每个人按部就班地生活,相信时间到了自然会拥有应该拥有的东西。现在呢,差距猛然拉大了。我们每顿饭都能吃饱,但心里一点都不轻松。因为有个声音开始说你要奋斗,你要战胜别人,别做失败者。就算你不想比,别人也会跟你比;就算别人没有跟你比,你也以为他在跟你比。耻辱就像大石压胸口。

如果一个东西我看到的人都没有,那它相当于不存在。人很少因为不拥有不存在的东西而痛苦。即使是我们每天离不开的电器、护肤品、漂亮衣服,若世上本没有这些东西,我们也不会对它牵肠挂肚。就像柏林墙高耸入云,永宁乡没有电视,宝安也不曾通往香港,还有多少人渴望那花花世界的靡靡之物?

但若一个东西“存在”了,我看到了,它看上去很美,我看得见摸不着,痛苦随之而来。假如周围很多人都有了,痛苦就更深了,这个东西俨然成了必需品。比如我有一个年轻朋友,毕业后经常和他的老同学们去踢球。有段时间他突然不去了,我问为什么,原因居然是他的同学都有了车,全都开车去球场,他坐公车去,丢脸。后来他买了个车,又乐呵呵去踢球了。但是没过多久,他又开始琢磨换更好的车……

八十年代男人渴望拥有自行车,九十年代男人渴望拥有摩托车,新世纪里男人渴望拥有轿车,当大家都有了轿车,又开始比较车的牌子。这个时代,我们买得起的东西更多了,但是“值得拥有”的东西也越来越贵了。 

幸福感是这样一个分数:所得/欲望。分子是你拥有的东西,分母是你想要的东西。分子越大,幸福感越高;分母越大,幸福感越低;分子和分母一样大,即为满足。我们之所以无法维持满足感,是因为有三个条件会让分母变大:一是选择更多,二是看到别人得到更多,三是自己得到了更多——也就是说,分母还会随分子变大而变大。所以你得到了想要的东西,便觉得不过如此,然后想要更多的东西,特别是有了更多选择和更强的参照者时。 

穷人老想不通:谁谁已经很多钱了,为何他还嫌不够,还那么拼命啊。问题是,多少算“够”?当他没有钱的时候,他觉得年薪10万就够了。当他年薪10万的时候,他觉得年薪30万才够。当他终于有了年薪30万,一脚踏入更高台阶上的圈子,又觉得自己不过是井底之蛙。1993年,美国联邦证券委员会首次强制一些上市公司公开高管的薪酬,要让大伙儿瞧瞧那天文数字,希望以此压力制止高管们薪酬飞涨。结果呢?结果是薪酬比公开前上涨得快多了。因为媒体把高管们按收入排起名来,高管之间开始互相攀比,纷纷觉得自己收入太低,于是要价越来越高。 

人生是一场没有终点的竞赛。并不是达到某个固定的目标就算赢,要胜过对方才算赢。我们是永远无法满足、一直追求优越的贪婪之人,而不是“够多就好”的淡泊之人。我们总觉得只要拥有了什么,就能够心满意足恒久幸福,但事实是,它终将被厌倦吞没,然后在比较中燃起新的不满。 

所以我想说物质都是浮云吗?不,其实我想说的是,到了这份上,看不看破都一样。也许你只想离那些满嘴铜臭的人远点,你说你不玩这个游戏了。你厌恶物质世界的肤浅,向往精神世界的高贵。于是你文艺了学术了摇滚了,你在豆瓣上吟风弄月,高谈阔论,至少没人管你赚多少钱。但是你错了,这个世界哪里又不是名利场呢?这里也许不比谁有钱,但是比谁逼格高啊。对优越感的需求依然是常态,到处是瞧不起别人的嘲笑声。何况,你若用精神蔑视物质,不也是比较游戏的一种?你并没有真正离开这个游戏,你只是换了一个玩法。如果没有经济上的优越,就要寻找智识上的优越,如果没有智识上的优越,就要寻找道德上的优越。终其一生,我们都在追求“上等人”的感觉。我们的痛苦常常来自别人的优越,但快乐往往又来自自己的优越。

对于某些强者来说,“唯有阶梯真实存在,攀爬才是生活的全部”。但对我们大多数人而言,如果不常笑笑别人的拙劣,怎能慰藉生命的创伤和荒芜?

收 藏】【打 印】【关 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