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心理困扰
我无法忍受独处
作者:CarolineDay 译:老莫  发布时间:2011-10-24 15:05:01  阅览数:2820
见证:“我身边总得有人。”

  ■ 张晓梅 40岁 全职太太

  “在结婚之前,我和两个姐姐住一个房间,所以不曾有过个人私密空间。结婚之后,我自己在家带孩子,丈夫的家人和我们住在同一个小区里,来往很方便,因此我身边基本上总是有人。后来,孩子长大上学了,家里白天基本上就我一个人了,婆家人也不可能总来,想去会朋友,可她们都上班,我一个人独处的时候就多了很多。每当这种时刻,我的心就七上八下,我会不停地给妈妈、姐姐或朋友们打电话。”

  “如果晚上没有社交安排,我会恐慌。”

  ■ 李燕 26岁 品牌经理

  “每天晚上,我都会安排和朋友一起去吃饭、看电影等活动。如果晚上没有安排,我会焦虑、恐慌。即使无事可做,我也赖在办公室,直到所有的人都回家后再离开。我无法忍受一个人回到空荡荡的家里。回家的第一件事就是打开电视,让它一直开着,直到我入睡。一个人在家,我感觉空虚、心慌、胃痉挛、咽不下任何东西,总是像地狱里受苦的灵魂,在卧室和客厅之间来回折腾,无所适从。”

  “我讨厌她把我一个人丢在家里,哪怕只半个小时。”

  ■ 王春吉 32岁 设计师

  “自从跟李娜同居以来,我们总是形影不离。我需要握着她的手,看到她的身影,听到她的声音。后来她换了工作,升了职,有了很多事,经常把我一个人丢在家里。哪怕只有半个小时,我都会觉得她抛弃我了,根本没有办法专心去做任何事情,只能焦急地等她回来。只要我一个人呆着,我就会觉得自己一无是处,毫无价值,不被人爱,同时害怕自己会突然消失。”

为什么?

  “独处的能力是在孩童时期培养建立起来的。”法国精神科医生丹尼尔·巴利强调说,“母亲不在身边所带来的分离焦虑,会影响孩童的心理健康发育。”

  在8~11个月的时候,孩子对陌生环境和陌生人会产生害怕和焦虑,尤其会和妈妈产生一种特殊的“链接”,如果妈妈不在身边,就会出现不适应行为。

  通常,孩子到18个月的时候才会渐渐发现,和妈妈分离并不如想象中那么可怕,即使看不到妈妈,妈妈还是会继续存在,她还会回来的。只要和母亲之间建立了有安全感的稳固“链接”,孩子在等母亲回来期间,会通过思念来达到自我安慰。

  心理学家研究认为,那些无法忍受孤独的人,往往都在孩童时过早经历了情感创伤:或是妈妈因为工作原因经常出差,感觉自己被遗弃,或是因为身边的妈妈长期处于情绪低落状态,对自己关爱不够,等等。于是,一个人在独处时刻,就会重新唤起年幼时母亲不在身边的焦虑和痛苦,情绪低落时想到的总是愁苦,而不是亲人朋友给自己带来的快乐和轻松。

  这些成年人需要别人的陪伴才能确信自己被爱。他们内心里没有真正认识到:即使远隔千里,人们仍可以互相信任和依赖。

  无法忍受独处也可能源于某种恐惧症。精神科医生帕特里斯·约雷认为,害怕一个人独处,可能是对另一事物恐惧的外在显现:害怕黑暗、寂静,尤其是害怕自己,害怕面对内心的自我,所以需要攀附别人来排遣忧虑和不安。有他人的陪伴,就可以避免去想那些令自己害怕或担心的事情,其中包括那些烦扰自己的欲望和幻觉。

  另外,曾经被伤害或被侵犯的人,即使是很小的事情,比如在停车场被陌生人跟踪,电话里被骚扰恐吓,在地铁里被人纠缠等等,都可能会因为害怕这一切重演,而不敢一个人单独行事。

  总之,每个人面对孤独时的反应是不同的。我们每个人都有过借助他人的陪伴或者凑热闹来逃避面对自己、忘却烦恼的经历。关键在于,要学会能够使独处和依赖相互交替,这才是心智情感成熟的标志。

怎么办?

  行为心理学治疗师弗雷德里克·范吉建议:

  ■ 审视自己的不适

  养成自我“观察”的习惯:分析发生的事情,估量自己的情绪,把纠缠在脑海里的消极想法都写下来。逃避问题是没有用的,最好是回忆自己过去的经历,找出以前一个人的时候感到不安和忧愁的情形,看看现在独处时的心境是否在重复过去的某种情绪,找出令你真正害怕和焦虑的是什么。

  ■ 逐渐习惯独处

  要求自己一个人在房间里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听喜欢的音乐,唱歌,画画......这样做,能把独处和积极的情绪连在一起。开始的时候,几分钟就够了,慢慢地,你就会适应。如果操之过急、时间太长,可能会加剧你的恐惧心理。成功地让自己独处几个小时而不感到焦虑和忧愁,将能够帮助自己重新建立信心,使自己变得乐观。然后,再去尝试一些更微妙的处境:比如一个人去看电影或者独自旅行,等等。

 

收 藏】【打 印】【关 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