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心理课堂
家庭教育点滴
作者:iamsujie  发布时间:2013-05-20 14:36:52  阅览数:848

1、不关注我的学习情况。

小学的时候还问问作业情况,看看成绩,中学由于住校,周末回家都好吃好喝伺候着,基本不问,虽然他们曾经教过中学的课程。我在看书的时候,他们会跑过来叫我去看电视里演的好玩节目,家长会也是能不去就不去,大学后连我在学些什么都搞不清了,还叫我五一、十一不要带书回去。

因为自上而下的监控总有失控的一天,与其等到某一天突然失控,不如趁自己还有能力控制的时候慢慢松手,这时候发现有什么不对头还有修正的可能。对于学习上的监控逐步减少,使得我上大学后没有一点的不习惯,碰到过一些同学突然失去监控,变得难以自控。

这点可以扩大到很多事情上,真心的不希望还有父母说出“趁我们还能怎样怎样,一定要好好管管什么什么”。意译一句话:有权力杀人而杀人不是用了权力,有权力杀人却不杀才是用了自己的权力。

2、鼓励我和“差生”玩。

体现了很先进的“疫苗”思想,躲不是办法,躲不了一世,更聪明的是培养“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的最高境界,说夸张点“要成事,黑白通吃”。

传统意义上的差生,仅仅是在“成绩”一维衡量标准下的差生。人都是“各有所长”的,按我的推测,他们发现到我是传统意义上的好学生以后,就鼓励我和“差生”一起玩,可以学到另一些东西。当然,我相信他们是在充分评估后,认定我不会被带坏的前提下,作出的决定。

再分析下去,这其实就是“扩展视野”重要性的启蒙教育。在“成绩”为唯一标准的中小学时代,“差生”也就意味着他们在非成绩方面有独到之处,和“差生”接触就成了在所有维度上的扩展,而大学、工作以后,维度越来越多,就需要我们更多的去接触各种人。

3、重大事件都提出参考意见,但尊重我的决定。

比如上大学的时候,他们是强烈希望我留在南京的,但我还是想跑出去,最终到了杭州;选专业的时候他们希望我选一些热门的,最终我还是选择了生物医学工程;找工作的时候他们希望我回南京,但我还是继续留在了杭州……

我看到的并不只是宽容,而更多的是一种责任心的养成。如果是别人帮你做的决定,将来一有不顺,很容易怪罪别人——就是你当初要我如何如何……自己能做决定,就必须对自己的决定负责,也必须承担一切后果。

似乎后来我的思维方式形成了一些特点:决定之前相当犹豫,决定之后异常坚定,偶有后悔也赶紧说服自己不要后悔,迅速寻找继续走下去的理由。

4、告诉我家里的生活费放在哪里,需要了自己拿。

而不是像很多同学那样每个月有固定的零花钱,只是如果有大额花费的话,需要先和他们打个招呼。

当然,也是要逐步建立起互相信任的机制,同时我的“不乱花钱、及时汇报资金动向”的行为也让这个规则一直完美的运行下去。这样培养了我朴素的理财观,我会认为到这些钱也是我的,还会经常和家人谈论这个月全家的花费情况。

这点很巧妙的转化了矛盾,把原来可能出现的攻守双方变成了利益一致的同盟,和企业发股权,让员工成为股东是一个道理……

5、强调“身体第一、知足常乐、不要太拼命”。

这点我是深受影响的,比如日常习惯中的睡前喝牛奶、起床喝蜂蜜、不熬夜、饮食健康、坚持锻炼等等,虽然还不能完全做到。

快乐绝对是主观状态而不是客观的,被牛人刺激的越多心态才会越平和,真的找到自己想走的路。找工作时就给自己定下的规则“周工作时间<60h”,这使得我只会把工作当作实现理想的手段,手段而已,不会拼命,所以成就必定有限。

但我仍然会朝着一个认定的方向慢慢走下去,不求快,但重要的是坚定的一直走下去,这样我相信,成功还是失败都已经不重要,重要的是这辈子没有白活,是做了一点事的。(文:iamsujie)

收 藏】【打 印】【关 闭